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

美国上将亲口承认,如果不是这3个人,美国不会这么忌惮中国

一、钱学森:一个人抵五个师,让中国火箭刺破苍穹1955年,经过五年软禁与艰难谈判,钱学森终于冲破阻挠回到祖国。美国海军次长当时感叹:“他无论走到哪里,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。”这句话精准概括了钱学森的份量。

美国上将亲口承认,如果不是这3个人,美国不会这么忌惮中国

一、钱学森:一个人抵五个师,让中国火箭刺破苍穹

1955年,经过五年软禁与艰难谈判,钱学森终于冲破阻挠回到祖国。美国海军次长当时感叹:“他无论走到哪里,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。”这句话精准概括了钱学森的份量。

归国后,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国防工业。从零开始,他主持完成了“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”规划,亲自为科研人员讲授《导弹概论》。在苏联专家撤走、外界质疑四起的至暗时刻,他顶住压力,带领团队用最简陋的算盘和手摇计算机,完成了庞杂的弹道计算。

1960年,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发射成功;1964年,第一颗原子弹爆炸;1970年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翱翔太空。钱学森用他超凡的智慧和战略眼光,为中国火箭、导弹、航天事业规划了清晰蓝图,让中国的脊梁真正挺直在了太空时代。他铸就的利剑,至今守护着祖国的天空。

美国上将亲口承认,如果不是这3个人,美国不会这么忌惮中国

二、黄旭华:隐姓埋名三十载,深潜大洋铸核盾

展开全文

如果说钱学森守护的是天空,那么黄旭华守护的则是万里海疆。1958年,年仅32岁的他奉命研制核潜艇,从此“人间蒸发”。父母兄弟不知他去了哪里,在做什么,一别就是三十年。

面对严苛的技术封锁,他和团队白手起家。没有计算机,就用算盘和计算尺;没有现成资料,就从美国一艘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上寻找灵感。他们住在农舍里,日夜攻关,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最尖端的技术难题,包括最关键的“核潜艇心脏”——反应堆控制系统。

1988年,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,这是一次生死考验。62岁的黄旭华毅然决定亲自随艇下潜,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的总设计师。当潜艇成功上浮,他挥毫写下:“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。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!”他的“痴”,铸就了让大国海军不敢小觑的深海利剑。

美国上将亲口承认,如果不是这3个人,美国不会这么忌惮中国

三、钱三强:中国核计划的“总设计师”与伯乐

钱学森和黄旭华是冲锋在前的帅才,而钱三强则是运筹帷幄、点兵选将的“总设计师”。他被誉为“中国原子弹之父”,更准确的说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组织者。

在清华大学,他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。他最具远见的贡献在于,以非凡的识人慧眼和组织能力,为中国的“两弹”事业搭建了核心团队。他亲自点将,推荐邓稼先、朱光亚、于敏等一批青年才俊投身核武器研制,并统筹全国力量协同攻关。

在苏联撕毁协议、撤走专家的艰难时刻,是他稳定了军心,带领团队转向自主攻关。他不仅懂科学,更懂如何组织科学,为中国在最短时间内突破原子弹和氢弹技术,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与枢纽之功。

美国上将亲口承认,如果不是这3个人,美国不会这么忌惮中国

这三位国士,分别在天空、深海和核武领域,为中国筑起了三道坚不可摧的战略安全屏障。钱学森的“剑”、黄旭华的“盾”、钱三强的“魂”,共同构成了让对手不得不忌惮的底气。

他们用一生诠释了“国之脊梁”的真正含义,他们的功勋,至今仍如星辰般照耀着神州大地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大头鸟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fk4.cn/13389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